西藏千途旅游 资讯 人文地理 ? 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

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

2019-3-27 08:10| 查看:1353| 评论:0|原作者:妖精

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

  根据史料记载,那位流芳百世的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一生共娶了五位妃子,除了两位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大唐妃子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妃子迟尊公主之外,还有象雄妃、茹雍妃、蒙萨妃。当然,这三位妃子的名字并不被后人知晓,或者说得再准确些,尽管有人知道她们存在过,但也仅仅止于知道她们存在过,如此而已。说到那两位外来的妃子能够得以留名史册,我觉得有一多半是因了与她们相关的两座寺——大小昭寺。

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

  在古时候大昭寺寺址处本是一个大湖,湖水澄净,湖面平静,犹如仙境一般。在距今1300多年前,松赞干布曾在湖边,执着迟尊公主的手对他许诺“随戒指所落处,我将如你所愿,为你修建佛殿。”怎料那戒指刚刚好落在了湖中心——佛说世间一切皆有因缘,想来这佛殿的因缘就与这湖有关吧。那湖面上霎时间遍布起层层光网,光网中央显出一座九级白塔来。纯净的白色,闪着光芒。

  话已说出,焉能收回?松赞干布只好召集能工巧匠,并动用大批劳力填湖建寺。那个时候,在青藏高原上人们经常使用的运输工具是山羊。为了能尽快修建起佛殿,上千只白山羊便日夜不停歇地驮土建寺。就这样,湖被填平,建造大昭寺的地基打好。

  “拉萨”这个城市的名字便从山羊驮土修建佛殿而得来。曾经,拉萨被称为“RASA”,意思就是“由山羊修建起的城”。因此藏族民间有种说法,“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即便到了今时今日,大昭寺依然被认为是触摸拉萨、触动灵魂的殊胜所在。

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

  大昭寺修建于吐蕃王朝的鼎盛时期,它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如果说,拉萨是我们此次朝圣之行的重点,那么大昭寺就应该算是清净身心的起点,而大昭寺门前磕长头、诵经咒的虔诚信徒们便是我们心灵旅程上的同行者。

  那天我们随着一位藏族向导索朗巴珠的脚步从正门进入大昭寺。“我们现在沿着顺时针方向走,就会来到一个天井式的院落里。”索朗巴珠告诉我们,这里曾是举行“传昭大法会”的地方。1409年,格鲁派开山祖师宗喀巴在大昭寺创立了藏传佛教一年一度的最大法会活动。

  从藏历正月初三至二十四日,西藏各地的僧侣们便云集于这院落里,他们讲经辩经、诵经祈福。这里还是藏传佛教僧人考取“格西”学位的地方,虽然不能亲见僧人们辩经的激烈场面,但我耳边总觉回荡着嗡隆隆的声音,我听不懂那些语言是什么意思,只是觉得,每一个音节都能唤醒自己,让自己放下该放下的,提起该提起的。

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

  在院落东面是一排排酥油灯。那明晃晃的火焰悦动在我们面前,似是在引导着亡灵前往另一个清净庄严的国土。“这些酥油灯,即便是在白天也是长明不灭的。”索朗巴珠脸上挂着笑。

  一位师兄问:“若说在夜晚,燃起这酥油灯倒还说得过去,为了照明嘛!可是为什么在白天还要燃着呢?”同行的旅伴中竟无人应答。我也只是暗自在心里想,唯有这以虔敬之心燃起的酥油灯才能照亮蒙昧人生之前路吧。这世上的众生本来灵心妙觉,奈何一颗通透的灵心被那凡尘所遮蔽,若是没了佛法的智慧,若是没了那引路的明灯,我们的心啊,还不知要在这尘世间几度浮沉,终也脱不了那轮回的桎梏。

  在庭院四周的廊壁和转经回廊的廊壁上,绘满了各种各样的佛像。壁画上的这些佛像当是五世达赖喇嘛时期绘制的。听索朗巴珠说大昭寺前院的院廊始建于1409年,到了17世纪时,五世达赖喇嘛对这院廊进行了扩建,这时才请来匠人在那墙壁上绘画出千佛的壁画,“千佛廊”因此而形成。

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

  听了索朗巴珠的介绍后,我们倒真的很想走近前去,细细地去感受一下墙壁上那端严佛土所带来的视觉冲击感。可同行的一位师兄说,这些壁画不能仅仅用眼睛看,更要用“心”去看,而且光是“看”还不行,还要在心中生起一个“念”。有了这样的“心”,有了这样的“念”,才会有那清净庄严的“行”。

  想来人这一生,从呱呱坠地起便开始了修行。莫要说那修行二字与我们相距太遥远,我们静下心去细细去想,哪一天我们不是在朝着心灵的圣地前行呢?自然,那个圣地对于不同的人来说也不一样,可我们都是行进在朝圣路途上的旅人。只是,有人承受不了那孤独便半途而废,将自己的身心缠裹在红尘之中了。

  “在酥油灯后面,就是大昭寺主殿的正门了。”索朗巴珠告诉我们,经堂也叫“祖拉康”,这是大昭寺的主体部分,也是大昭寺的僧侣平日里诵经修学的场所。

  “从这里可以看到远处的千手千眼观音塑像呢!”作为一名老向导,索朗巴珠的这些话对着不同的朝圣者已经说过不知多少遍了,可他每次在介绍起大昭寺的种种来,还是显得那么兴奋,当然,他脸上的欢喜表情本是心底喜悦和慈爱的外在呈现,而我也终于信了“相由心生”那句话。

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

  在大殿左右两侧各有一尊佛像。左侧的是宁玛派的祖师爷莲花生大师的造像,右侧则是强巴佛造像,强巴佛即是汉传佛教里的未来佛弥勒。

  莲花生大师是8世纪的印度密宗大成就者,也是来吐蕃弘法的众多外来僧人中最赋传奇色彩的一位。这位出生于邬仗那国的宗教实践家应吐蕃赞普赤松德赞的邀请来到西藏传法,他制伏苯教、发展佛教,并在雪域高原上兴建起第一座“佛法僧”三宝具足的寺院桑耶寺。不仅如此,他还留下许多佛学著作,埋下伏藏。他告诉我们在这尘世之中,护持好自己那颗“明空赤露之心”是何其要紧。他告诉世人,世间一切所现都不过是自己内心的变现,即便是目不识字的放牛郎,也可以从清净自心中得到解脱和无上的智慧。

  以前虽也读过莲花生大师的一些佛学著作,但我觉得自己也还只是在文字上面做功夫,算不得真正学有所得。直到随着朋友们,一起去朝圣,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走,我方才有了那么一点点的觉悟:原来莲花生大师所谓的“无法可修”便是要我们不落刻意地去修行。好比这朝圣,虽然每个人都知道此次朝圣之行之殊胜难得,但也不能在心底对它产生执著的念头。别以为,只是走了一躺朝圣路就可以“超凡入圣”。我们始终是行走在路上的。“菩萨应远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一旦我们心中有了对一切外相的执著,那便不是修行了,而所谓修行也不过是破那“人我执”和“法我执”。

  “在大殿通道入口那里,你们看右侧,就能看到一些壁画。那上面讲述的就是大昭寺建寺的故事。”每当索朗巴珠开口说话时,便先有一抹温和的笑容在脸上漾开。索朗经常挂在口头上的一句话便是:“今天时间紧,行程急,但我们也要慢慢地走。”

  慢慢地走,好好地修。虽说我们这是在朝圣,可这确实也是在修行。也许在走了那么多路之后,我们才最终发现,佛原本不在别处,而只在心中。我们那颗如如不动、不垢不净、明空广大的心,便是佛心,便是佛。

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

  在大昭寺大经堂的四周,座落着多座小型佛堂,中心的那座是释迦牟尼佛殿,佛殿内供奉的便是释迦牟尼佛十二岁等身像。说起这等身像来,有一段历史便不得不提起。

  唐朝时期,唐军与吐蕃交战,吐蕃为防止唐军攻入拉萨后夺走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就将其藏匿在大昭寺内,并且用泥封住,在外面又绘制以文殊菩萨像。待金城公主和亲吐蕃之后,她在大昭寺内找出了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并供奉于寺内的一个净香室内。

  某位勤于思考的师兄一边走,一边发出疑问;“既然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可为何还要争夺那佛像、拜那佛像呢?这不也是一种‘着相’的表现吗?”

  我们那老向导索朗巴珠笑呵呵地说:“拜佛那也是拜众生、拜自己嘛!没有了众生,哪能有你?不能承担起‘我’,又何谈放下‘我’呢?”

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

  一句话说得大家心悦诚服。拜佛拜的不是那金箔装点的造像,而是培养我们那恭敬谦卑、清净自省的心啊!佛说世间一切事物无非是缘生缘灭、无自性可言,亦不可独立存在,这便是佛家所谓的“空”,一旦证悟空性,那么世间万有便全如同梦幻泡影一般。证悟空性的,是我们的那颗心,在这证悟的过程中,必然要先磨炼这颗心。

  “大昭寺里还有几处主要建筑,我们还得加紧脚步啊。”索朗巴珠带着我们来到弥勒佛殿,这殿堂内供奉的弥勒佛制作得十分精致。据说以往每年的传昭大法会期间人们都要抬着这尊弥勒佛像沿着八廓街绕行。

  在佛经里说,弥勒佛是未来佛,又称为慈氏菩萨、阿逸多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他与释迦牟尼佛本是同时代人,在成为佛陀弟子后便于佛陀之前先行灭度,生于兜率天宫,他将在以后再度来到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传法度人。

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

  在汉传佛教寺院里我们所见的弥勒佛都大大地张开笑口,鼓着一个圆滚滚的肚子。而在大昭寺里看到的强巴佛,虽然他的身份也是弥勒佛,可造型却很有藏地特色。但不论这造像在外型上有多么大的差异,都不能改变弥勒佛慈爱众生的那颗心。所以说啊,表相原本是虚幻,唯有那颗佛心,也唯有众生的清净空明之心,在当下来说才是真实。

  从弥勒殿出来,索朗巴珠便带领我们来到观音殿。据说,观音菩萨与这雪域大地有着极其深厚的因缘。当年他在诸佛面前发大誓愿,要度尽世间众生。可是,这件事情做起来并不顺利,以至于观世音菩萨看到世间那么多苦难众生不得解脱时便流下了两滴眼泪。一滴泪,便化身成白度母,另一滴泪,化作了绿度母。

  藏族民间有种说法,那神王赞普松赞干布便是观世音的化身,而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便是绿度母和白度母。

  大昭寺观音殿内的这尊观音骑在一头狮子上,殿内还有五尊菩萨像,这些都是观世音菩萨的不同化身。在《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说过,观世音菩萨发大慈悲,为度脱世间众生而显化出不同的身形。说到底,“相”是经常变幻的,也是不能执为实有的,而菩萨那颗心,才真正应该成为我们的依止处。

  其实,若是想得明白、看得通透,我们便可发觉,不仅佛菩萨的那颗心可以作为我们的皈依,我们自己的这颗心亦复如是!

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心经》如是说,正是因了这六波罗蜜,菩萨才得以消除了心中的种种执著和障碍,从而获得无上无量的自在自为之心。心中不再有挂碍,自然不会有焦虑、畏惧和恐怖担忧,于是自然远离那些不合理的念头、断除不合理的行为,最终便到达那寂静自在、清凉喜悦的最高境界。

  就在我们走出观音殿时,又见几位朝圣者面带喜悦地走了进去。这观音殿啊,千百年来有多少众生于此处突然领悟到那佛法的奥妙,领悟到人生的无上真谛?彼时此时,所有的众生都圆融在观音菩萨那慈悲的目光中。

  而我,只能一次又一次地以一个尚不合格的朝圣者的心,皈依在佛菩萨的微笑里。

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

千途旅游 责任编辑:小千

最新评论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小程序 返回顶部